踔厉奋发新征程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通讯员 林丹
5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工人在数智草莓基地无菌车间内打理草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月10日,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的数智生活馆内,村民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使用政务服务长三角“一网通办”终端办理业务。金苗 摄
5月21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渔姑娘”助农直播间内,主播正在向网友介绍当地特色农产品。陈凯 摄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5月13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了包括“夯实数字乡村发展基础”“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推进智慧美丽乡村建设”等9个方面的任务。明确到2025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十四五”圆满收官。
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至今,我国已公布两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已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农村网民规模达3.13亿人。5G、大数据、物联网……各种数字化技术为广大乡村带来现代化的美好生活。在技术的赋能下,百亩农田仅需一部手机就能远程管理,山里的特色农产品靠着网络远销全国各地,乡土文化搭乘数字快车火热“出圈”,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有了大数据助力……数字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就能远程管理
前沿技术让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在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美栖村,玫瑰产业园内的一株株可食用玫瑰伸展着枝丫,枝头的花苞蓄势待放。花田内,一根根黑色的滴灌管紧贴着地面,每隔0.3米就有一个滴孔。土壤之下,174个土壤酸碱度传感器、77个控制器有序排布。花田边,气象监测点像哨兵一样守卫着这片土地。所有这些设备,都被一张物联网连在一起,设备监测到的数据会通过网络及时传输到产业园的物联网控制中心系统上,产业园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就能查看。
5月18日的早晨,玫瑰产业园负责人蒋永波的手机传来一阵报警声,一条预警通知随即弹出:“14号花田土壤pH值下降至5。”蒋永波急忙打开手机上的物联网控制中心系统APP,点开自动泵站的浇灌终端,开启14号花田的滴灌电磁阀进行精准补水。
坐在家里“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就能灌溉施肥,靠着数字化的技术,蒋永波如今一天就能完成以往15个人耗费五六天才能干完的活。“水肥施得精准,用得合理,田里的杂草就少,除草的人工费用又能减去一半,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效率高了不少。”蒋永波说,美栖村在玫瑰种植中打造了物联网管理平台,引进全自动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配合滴灌、自助投料系统,且实现了电脑、手机端并行控制。
目前,600亩的食用玫瑰花田按照20亩一个点位的编号排列在系统平台上,每一个区块的湿度、温度和土壤pH值都实时显示,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施肥、浇多少水、施多少肥,系统都知道,养花变成一件简单的事。
从“人管地”到“数管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农业物联网系统打造出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神经系统,前端成百上千的传感器+5G高速传输网络+后端平台系统的智能分析决策,指导农民高质高效种田养殖。
与此同时,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农机装备深度融合,打造出无人农业作业场景,让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弯腰挥锄”变成了“数字农机矩阵的高效作业”。在浙江省杭州市的茶园里,AI采茶机器人通过光谱识别和特制的机械手精准将嫩芽采摘下来。在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太舟坞村,无人驾驶拖拉机在蔬菜大田内沿着既定路线进行作业,车上搭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时捕捉地块信息。拖拉机车头后方挂载着一台自动移栽机,如工业化的流水生产线一样,抓取甘蓝幼苗,栽入土壤之中。整个过程无需人去干预,农田的管理人员仅需在拖拉机“开工”前在控制面板上设定好参数即可。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还催生了一个新词“智慧农业”,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在全国各地涌现,在技术的支持下,农民们从“会种田”变为“慧种田”,种地养殖更加高产高效。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已累计支持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34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116个。
互联网助力特色农产品远销
数字经济为农民开辟增收新渠道
老乡家自产的农产品如何卖出去?村里的好山好水如何让更多人知道?这些问题的一个答案,是数字经济。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拉近了小山村和外面世界的距离。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大宇农业蔬菜种植基地内,00后“新农人”陈伟以大棚为背景,架起设备,通过现场直播,把“乡村土货”变成了“网红尖货”。通过手机屏幕,直播间内的顾客可以看到现代化农业蔬菜大棚内各种蔬菜的长势。“这是黄贝贝,这是红双盈,这是沃小红……我们的小番茄口味清甜、营养美味。”陈伟热情地对着镜头介绍着。“田间直播比直播间更有场景感,能拍摄到实况,流量和销量有明显增加,尤其复购率的提升非常明显。”陈伟表示,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带动了蔬菜基地的生意,许多网友通过直播了解到蔬菜种植的全过程,成了忠实客户。近半年,订单量已经达到3万多单。
“得益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村里都通了宽带,老乡们优质的农产品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出村进城’。”闽侯县“遇见闽侯优选”助农直播平台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闽侯县通过“直播+电商”模式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大力开展农村电商主播培训,结合橄榄、粉干、白粿、地瓜粉丝、黑豆腐竹等农产品特点,培养了一批以“闽侯芳姐”“上街弟”等为代表的本土电商主播,当地农民的收入也显著增加。
农村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数智化物流快递服务向乡镇、村庄的延伸。随着5G“新基建”的建设和“一村一站”工程的推进,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收发快递,“农产品电商直采、现采现发”等也成为可能。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依托5G技术,当地快递物流业的无人驾驶配送车可以按照设定好的配送路线进村,县域物流配送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农村电商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56万亿元,同比增长6.4%。农村电商不仅改变了农产品的流通方式,也重塑了乡村产业结构,为广大农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在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仁村镇庄房村,“电商+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之道。初夏时节,当地的车厘子种植基地内,一簇簇红彤彤的车厘子挂满枝头。为了打好“车厘子”这张牌,当地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乘上了数字经济的快车。庄房村致富带头人甘立强发现,近些年大家都喜欢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他便把车厘子从挂果、转色到成熟的每个阶段都拍成小视频,发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成功增加了仁村镇车厘子等水果的知名度。有了网络热度,当地又发展起水果采摘游,到了水果成熟季,游客不仅可以预约入园采摘,还能享受县域范围内送货上门的服务,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前来。而那些身在远方的网友,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或在直播间下单。
乡村装上“智慧脑”、安上“千里眼”
数智平台让乡村生活更加舒适宜居
“先量个血压,一会儿再去那边的机器上检查下身体。”5月19日上午8点,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山塘村村民吕水根来到了村里的乡村数智生活馆,熟练地把自己的手臂放到仪器上,按下启动按钮,不一会儿,血压、心率就测量了出来。之后,吕水根又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通过旁边的中医AI问诊机,完成了面诊、舌诊等环节,拿到了一份完整的健康分析报告。
山塘村乡村数智生活馆于2024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该馆占地面积约345平方米,共建有3层,分别为乡村智慧健康医疗中心、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和综合性会议室。其中一楼的乡村智慧健康医疗中心由广陈镇卫生院负责运行,并配备自主血压、血糖测量仪等智能化设备以及专业医护人员,让山塘村村民就医更加便利;二楼为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配备按摩、影音、餐饮等服务;三楼为综合性会议室,可承接各类会议、培训等,配套智能化管理系统,最多可容纳250余人共同参会,为村里组织活动提供了场所。
吕水根说:“这里的设施特别齐全,配药就医不用再跑到镇里去,对我们老人来说很方便。”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带动农民致富,还能提升乡村的治理效能,让村民的生活更便捷,让乡村更宜居。在山塘村,数智生活不只体现在乡村数智生活馆这一个方面,而是融入了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山塘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摆放着一个政务服务一体机,可以实现医保查询、不动产登记等基础业务的长三角“一网通办”。村道两侧,智能化的公交站点、公共自行车站点齐全,查询使用都十分方便。山塘老街上,智能导游为游客提供数字化景区讲解服务,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还放置了24小时自助售药机,村民和游客能随时购买常见的感冒、跌打损伤药物,为乡村生活提供了实在的便利。“我们现在还在筹划无人机快递配送服务,进一步优化村民生活。”山塘村党总支委员周强说。
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百户村,数字应用提升了村里安防管理的实效。百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柯晓霖介绍,村道上看似普通的井盖下面也都装了传感器,如果出现破损,平台第一时间就能监测到。过去村里井盖坏了无人报修,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现在由“智慧百户”平台统一监测,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派人处理。
在村里的“智慧百户”指挥中心,服务、治理、宜居三大板块的数据在一个平台汇聚,利用可视化技术、地图三维建模,村里的路灯、井盖、垃圾箱等设备都被纳入监测之中,还可以对天气、生态环境指标、消防实行动态监测。
由于海洋渔业是村里的一大产业,“智慧百户”特别设置了“海渔管理”模块。“数字技术真是个好东西,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们可以实时了解渔船在港、出港情况。”柯晓霖说,“如果遇到台风天气或行驶到容易触礁的海域,平台会及时发送报警信息,通知船主回港。这个平台就像一个全天候的‘管家’,为渔民提供更全面便捷安全的服务。渔民们出海捕鱼,也更加安心了。”
近年来,各类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在多地投入使用,为乡村装上“智慧脑”、安上“千里眼”、加上“神经元”,不仅让乡村治理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也为乡村居民创造了一个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中国农业农村网摘编:亓荃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