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将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举行有关活动
贯彻落实四次全会精神·年中看进展丨靶向发力纠治顽瘴痼疾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

黔东南州:“大喇叭”唱响交通安全“好声音”

发布时间:2022-03-23  来源:中国法治新闻网  字体大小[ ]

  法治讯(唐光新)今年以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积极创新宣传手段,将交通安全知识通过农村“大喇叭”开展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在生活、劳动之余真正学到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出行安全常识,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让道路交通法规走进千家万户,筑牢农村交通安全防线。

村村响起交通安全宣传“大喇叭”。

  流动“大喇叭”传递交通安全“劝导音”

  黔东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利用“大喇叭”播报交通安全劝导提示广播音频,每天把群众急需了解的交通安全知识、天气道路情况送到千家万户,群众安全出行意识无形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群众风趣地说,“大喇叭”喊出了我们想听的“好声音”,每天为我们的安全出行指点“迷津”,“大喇叭”真是我们安全出行的“顺风耳”。

  “骑车一定要戴好头盔,不要超载,不违法载人。”、“摩托车、电动车按车道骑行,不闯红灯,不逆向行驶。”、“摩托车、电动车不要加装遮阳伞。”…… 近日,在黄平县城的大街小巷、乡村道路,交通安全常识提示声响起,这些声音来自黄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载“大喇叭”。这些“大喇叭”装在警车上,无论是高峰执勤还是平时的巡逻,车上的声音一直不间断。

  “我们大队采取普通话与“接地气”的方言、苗语相结合的播报方式,通过村委会“大喇叭”以及巡逻宣传警车,除了播报支队下发的交通安全劝导提示广播音频、大队制作音频外,还向群众宣讲近年来发生在辖区内农村交通事故典型案例,分析事故原因,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过“身边事”警示“身边人。”黄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熊茂光说。

  据了解,交通安全劝导提示广播音频还分发到辖区高速服务区、收费站进行播报,广泛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警示宣传工作。

流动“大喇叭”宣传交通安全 。

  村村通“大喇叭”喊出平安乡村

  “乡亲们,大家好!黔东南交警提示广大农民朋友:杜绝酒驾、醉酒等严重交通安违法行为”、“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骑摩托车、电动车时,记得把头盔戴起来。”……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巧借农村“大喇叭”平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一个个交通安全知识响彻全村,引起了村民驻足停留,仔细聆听。

  为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有效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阵地,全面提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文明交通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真正从源头上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根据农村广播“大喇叭”具有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收听方便的特点,黔东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统一制作了交通安全劝导提示广播音频分发到各村寨,通过各村的“大喇叭”广播每天早、晚两次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非法营运危害、“一盔一带、安全常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等交通安全知识,将交通安全知识传播到家家户户,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增长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农村村民自身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

  三穗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大队长袁安刚介绍:他们大队将支队下发的音频、大队制作的普通话版的和方言版的音频发放至各乡镇交管站,由交管站工作人员联系辖区村委会,每天在村里进行播放。目前,交通安全农村“大喇叭”宣传已覆盖全县9个乡镇行政村,实现了交通安全“大喇叭”宣传村村全覆盖目标。大队还将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天气制作不同的宣传内容,进行农村交通安全“大喇叭”宣传,在全县所有村寨进行展开,让农民朋友平平安安奔小康。

苗语宣讲交通安全。

  乡音“大喇叭”让群众倍感亲切

  黔东南州居住着苗、侗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0%以上,其中以苗族、侗族人口居多。民族语言和方言众多,一般的农村交通安全宣传要突破语言关有些难度。

  针对这一情况,黄平、黎平、雷山等县交警大队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专门制作苗语、侗语的相关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安全常识等方面“双语”宣传音频,下发到各村,交由各村委会根据居住民族和农民自身特点进行播报,还用用苗语、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向群众宣讲交通安全知识、交通事故案例,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能听懂、能接受、能学会,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宣传氛围,全力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交通安全知识。

  “酿亏安全带,开车游克内……”(苗语,意为记住系安全带,开车小心点),雷山县方祥乡水寨村70多岁的杨老者的孙子每次开车外出,杨老者总是百般叮嘱他的孙子。杨老者说,自己老了,无法上坡干活,整天闲在家里,经常听村里的广播,学到不少交通安全知识,这不,孙子出门还可以叮嘱几句。

  黔东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通过农村“大喇叭”宣传交通安全,弥补了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无法覆盖农村老年人的不足局面,使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在农村地区真正做到了全覆盖、无死角。特别是方言喊话、苗侗宣讲通过“大喇叭”、宣传车等形式在乡村、街头巷尾响起,让宣传入脑入心。不少群众表示:“对于我们来说,少数民族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很有亲切感, 这样的宣传方式太接地气了!”

中国法治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